好的和田玉雕,是將創(chuàng)作者的思想和靈氣注入玉中,所以,玉雕中就有“因材施藝”的說法,每塊玉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色彩、紋理、形狀……根據(jù)它們的特點去打磨,設計,也是玉雕工藝中最重要的原則。

在以往,大家愛白玉,喜歡“白璧無瑕”,玉雕作品以白玉為主,偶有皮色,大多數(shù)時候也將之去掉。但在宋朝時,也有“巧色”技法,就是盡可能地保留玉料本身的顏色,巧妙地將顏色和要表現(xiàn)的題材相結合,將顏色融入玉雕,使得整個作品更別具一格,生動形象。


32.jpg


而到了現(xiàn)代,隨著審美的變化,大家手上玩的玉,也越來越“五光十色”了,現(xiàn)代玉雕在巧色的基礎上,更有了俏色。其實很多玉友認為,巧雕就是俏色,但并非如此,俏色和巧色有相同之處,但兩者也不能混于一談。巧色講究的是因材施藝,合理利用,使得作品更加飽滿生動;俏色則更側重于“俏”,也就是突出料子的特色,更完美的利用玉石的特色,突出料子的皮色,甚至瑕疵,使得這些特色更加鮮明化,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。換個說法,如果說巧色玉雕,整個作品看上去是自然而天成的,俏色玉雕,則更有個性,玉雕中的重點會更加突出,抓人眼球。


app-3-11聚皮將軍C992131103.jpg


目前,大部分俏色作品,是皮色俏色。這二三十年內(nèi),皮色籽料異軍突起成為市場主流,這其中少不了俏色的作用,俏色技法,將籽料的皮色變成了真正的藝術。聚皮料最受歡迎,聚皮給了俏色更多的發(fā)揮空間;灑皮,可能看起來雜亂,若俏色運用得到,則更有意境;皮色少,即便通體潔白,將“一點紅”運用巧妙,也是恰到好處的驚喜……不論哪種皮色,經(jīng)過精心設計,都能為玉雕增添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

1.jpg


沁籽也是巧雕的熱門原料,畢竟沁也是皮的一種,沁皮一般更厚,賭性也更大,所以沁料的俏色沒有皮色俏色那么多。不過好的沁料,通過運用得到的技巧,做出來的作品更具視覺沖擊力,也是非常具有市場的。

現(xiàn)在好的原料很貴,大多數(shù)玉雕作品的主旨就是惜料,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。這個做法當然是好的,但真正的藝術品,講究去留得當,就如同畫畫一樣,并不是整張畫布上鋪滿了就是好畫,有時候多一筆不如少一筆。俏色作品也一樣,皮和沁雖好,甚至現(xiàn)在市場上,一塊料子的價格,很大程度上是以它的皮色定價,但俏色作品也不是見色就留,都是經(jīng)過精心設計后,該留就留,該去就去。


26.jpg


除去白玉籽料外,很多碧玉、青花、翠青等有色玉也有非常漂亮的俏色。利用碧玉的黑點,青花和翠青的不同色來作俏色。其實這些有色玉的俏色,很多也可以稱為“分色”,分色在翡翠中運用的更多,因為翡翠多色。它是在俏色的基礎上,將不同的顏色部分,層次分明地區(qū)分開來。而現(xiàn)在因為籽料的稀缺,漂亮的有色玉種漸漸吸引了市場的目光,被更好的利用。像這種多色的有色玉種,其顏色不一定都是涇渭分明,很多時候往往是漸變的,所以這類分色作品也需要經(jīng)過設計,需要創(chuàng)作者對原料特性熟悉,且用于嘗試。


無水印-3-3半皮關公C99213312.jpg


俏色雖好,但和田玉的本質(zhì)還是在于其“溫潤” 感,欣賞俏色,也不應一味的只好其色,而忽略了玉石本身的玉質(zhì)美?,F(xiàn)在有些不良商家過分追求好看的皮色,巧妙的俏色,從而費盡心機做假皮色,做工也為了順應市場,不顧比例是否得當,一味大面積的留皮。這類做法,和藝術道德都背道而馳。畢竟玉為體,皮為衣,再美的皮色,再妙的俏色,都只是錦上添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