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說玉雕中的鏈雕在于“險”,薄胎在于“難”,薄意在于“妙”,那么,漢八刀則是“精”。

有多精?——精工,精妙,精髓,精氣神俱佳矣。

我更愿意將這種極具中國傳統(tǒng)味兒的玉雕工藝闡述成一種“專屬大國的藝術(shù)氣度”。

一股驕傲腎上腺正在飆升……


434.jpg


漢八刀,秦漢玉雕工藝風(fēng)格的集大成者。線條簡練,刀法粗狂,屬性犀利雄渾,風(fēng)格自然豪放、鋒芒有力、棱角分明,毫不拖泥帶水,一句話:猴賽雷!

我們先來感受下:

鋒芒畢露,犀利的很……

當然了,漢八刀這種“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”的作風(fēng),太過于犀利分明,有人認為它似乎有點簡單粗暴了,毫無想象的空間,不給人留退路,完全沒有中國人歷來“猶抱琵琶半遮面”的委婉含蓄...


645.jpg


這才是秦漢大一統(tǒng)的霸道好么?簡單粗暴,霸氣側(cè)漏,為毛要遮掩?為毛要婉轉(zhuǎn)?為毛要柔和?大國強國從來就不走委婉路線的,盔甲刀鋒般的雙翼,毫不手軟。

玉友們,你們以為在秦漢之前,玉雕也是這樣的“開門見山”?錯。

商周春秋戰(zhàn)國年代,玉器風(fēng)格整體來說還是比較粗糙滴,圖案纖巧繁復(fù),細枝末節(jié)很多,并且,受神秘威嚴的宗教氛圍影響很深,也就是說,條條框框頗多,有點“畏手畏尾”的感覺,未免流于小家子氣了。


472.jpg


秦漢向來彪悍,玉器亦不甘落后,掙脫束縛,簡潔干脆,浩然雄渾。“漢八刀”便是在這種氛圍中應(yīng)運而生。

上邊說了,先秦的玉雕工藝略顯粗陋,工藝火候上還是不夠“精”。秦漢時,玉器就已出現(xiàn)了圓雕、高浮雕、透雕作品,鑲玉工藝也增多,琢制技巧、藝術(shù)手法極為精湛,花紋粗細并用,還出現(xiàn)了游絲刻和毛雕?!麄€就是一大寫的“精工考究”。


433.jpg


漢八刀就是這“精工考究”中的佼佼者。

看起來,它寥寥數(shù)刀,條紋簡單都不帶轉(zhuǎn)彎的,又叫“八刀”,都懷疑是不是八刀就搞定了?

其實“八刀”并非指只有八刀而成,而是一個虛數(shù),代表玉雕風(fēng)格寥寥幾刀,干凈利落,鋒芒有力。當然有另一種解讀,說漢八刀是“琀背刀”的口音誤讀漢玉鵝,這尾巴也是犀利。


648.jpg


況且,“漢八刀”不是用刀而是用水砣砣成,從西周的斜碾工藝衍生而來,“斜碾工藝的流程應(yīng)是將砣具偏傾角度,利用其側(cè)刃帶動潮濕的解玉砂碾制,使線痕呈現(xiàn)出一面深、一面淺的斜坡狀,因此后人又稱之為‘一面坡’技法?!?/span>

它雖簡潔明了,沒有多余紋飾堆砌,但線條平直有力,玉器對稱工整,黃金分割,像是用刀刻畫出來的一樣。重要的是,這種工法給玉器注入了飽滿的生命力與雄渾霸道的大氣場。粗暴絕非粗糙,簡練絕不簡陋。

說到漢八刀,其代表作不得不提一下赫赫有名的“八刀三劍客”:八刀蟬、八刀玉翁仲、八刀玉豬。


654.jpg


1、八刀蟬

規(guī)整平正,雕工渾厚,集漢八刀精髓于一身。

師傅們在玉蟬背部或者腹部運用了“八分背法”的工藝,蟬雙目斜凸于兩側(cè),中間呈八字形凸出,爽朗脫俗、風(fēng)骨傲挺的形象一目了然,這種蟬型,生命力飽滿,氣場不俗。八刀蟬含氣飲露,逍遙自在,出污泥而不染,古人說它是“生以為佩,死以為琀”。古人對這只小萌蟲的傾慕,請自行體會。


649.jpg


2、玉翁仲

在漢朝時期非常流行,人們將玉翁仲佩于身,以驅(qū)魔鎮(zhèn)邪,是當時流行的使用配飾,用于辟邪保平安。

翁仲姓阮,相傳是越南人,原是秦始皇時的一名大力士,堯勇異于常人,為秦始皇大將,統(tǒng)一六國中立下功勞,秦始皇令翁仲將兵守臨洮,威震匈奴。

漢代白玉翁仲,多以漢八刀砣工造型面世,刀法剛勁有力,線條簡煉,刻線細深,寥寥數(shù)刀將開臉、衣袖、身體勾勒,比例完美;頭戴小帽,只用弧形陰刻線顯示雙眼與嘴,省略鼻子,長三角下半部生動呈現(xiàn)長長的胡子,背部只用四條刻線將腰帶、衣、袖、身體展現(xiàn)。


651.jpg


3、漢代八刀玉豬

多作伏臥狀,線條洗煉流暢,極具特色。下刀穩(wěn)、準、狠,神態(tài)逼真,宛如“八刀”琢出幾道簡單的直線和弧線就顯示出豬的形態(tài),簡單卻極富特色。當然了,八刀豬象征財富,一生錦衣玉食,各種有錢,各種土豪。


647.jpg


“漢八刀”,后人對它的解讀有太多個版本。不過是:

其一,刀工簡練、粗放,宛若八刀而就;

其二,用刀講求左右對稱,奏刀后左右兩道線槽形成“八”字效果;

其三,八刀為虛數(shù),形容寥寥幾刀就成大器,贊工藝精湛,火候到位;

其四,雄渾奔放、干凈利落的玉雕style...

漢八刀,我看叫“漢霸道”更好,又有什么不妥?